每月初一,小公園的 粿品店會舉辦“粿藝課堂”。老師傅手把手教游客制作紅桃粿、鼠麴粿等潮汕特色粿品,從揉制粿皮到包餡塑形,再到用傳統粿印壓模。課程結束后,游客可帶走自己制作的粿品,還能獲得一張“粿藝小能手”證書。小公園的騎樓墻面上,不定期更新“時光涂鴉墻”。邀請國內外涂鴉藝術家,以潮汕文化為主題創作街頭藝術作品。既有潮劇臉譜與騎樓建筑的融合畫作,也有以潮汕美食為靈感的立體涂鴉,讓古老建筑成為現代藝術的畫布。一家名為“僑味實驗室”的餐廳,將潮汕傳統美食進行分子料理創新。鵝肝做成潮汕鹵味風味的爆漿魚子,粿條化作晶瑩剔透的水晶卷,搭配用潮汕老藥桔調制的醬汁。這種打破傳統的味覺實驗,吸引眾多美食博主前來打卡。汕頭小公園的榕樹,見證了歲月的流轉。廣東攝影之旅汕頭小公園海濱景點玩法
汕頭小公園,這片位于金平區的老城區,宛如一本厚重的史書,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那時韓江的泥沙堆積,逐漸形成了如今小公園所在的這片土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從一片沙洲,逐漸發展成為老汕頭的市中心。到了 20 世紀 30 年代,以中山紀念亭為 的環形放射狀路網格局商業區規劃建成,獨特的布局在當時世界少有、國內 。街區條條街道通碼頭,見證了汕頭開埠以來港口的繁忙景象,也讓小公園成為了商業繁榮的象征。廣東攝影之旅汕頭小公園海濱景點玩法午后的小公園,靜謐中透著古樸的韻味。
小公園的街道上,會定期舉辦潮汕傳統服飾文化展示活動。模特們身著精美的潮汕傳統服飾,如華麗的潮汕新娘嫁衣、典雅的傳統漢服,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日常服飾,在騎樓街道上進行走秀表演。這些服飾制作精美,刺繡、珠繡、潮繡等工藝精湛,展現了潮汕傳統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潮汕傳統小公園的街道旁,設置了“潮汕歷史時間軸”文化墻,用浮雕、彩繪等形式展示從開埠到現代的城市變遷。文化墻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互動屏,掃碼可觀看對應歷史時期的影像資料。組織“小公園夜游導覽”活動,導游身著民國服飾,手持復古馬燈,帶領游客穿梭在夜晚的騎樓街區。講解過程中穿插潮汕鬼故事、僑鄉傳說,為夜游增添神秘色彩。服飾的傳承與發展。
小公園的騎樓之下,經常會有民間藝人展示潮汕鐵枝木偶戲。鐵枝木偶戲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戲劇形式,藝人通過操縱木偶的鐵枝,讓木偶做出各種生動的動作,配合著潮汕方言的唱念,演繹出精彩的故事。表演時,木偶造型精美,服飾華麗,動作惟妙惟肖,吸引了眾多觀眾圍觀,讓人們近距離領略到潮汕傳統木偶藝術的魅力。小公園的周邊,有一些老式的照相館。這些照相館保留著傳統的攝影設備和沖洗技術,能夠拍攝出具有復古風格的照片。照相館內的布景充滿了懷舊氣息,老式的沙發、桌椅、屏風,搭配上傳統的服飾,讓顧客仿佛穿越回過去。許多游客來到這里,都會選擇拍攝一組具有小公園特色的懷舊照片,留下美好的回憶。小公園里,堅守著傳統的味道。
小公園的建造,離不開華僑們的貢獻。1921 年汕頭設市后,特別是 1929 年至 1939 年期間,市政當局提出市政改造計劃,并積極利用僑資加以實施。廣大愛國華僑及有識之士在 “實業救國” 的倡導下,紛紛投資建設家鄉。澄海陳黌利家族在 “四永 — 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興建新樓房 400 多座;祖籍潮安榮發源家族在汕頭擁有多條街道的新樓房;吳潮川華僑家族也在永和、永興兩條街道興建樓房多座。眾多華僑家族的投資,讓小公園在短時間內得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約占總投資 2/3 的僑資,建起了 2000 多幢僑房,成街成坊地改變了小公園的面貌。小公園的騎樓,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廣東攝影之旅汕頭小公園海濱景點玩法
小公園的故事,在潮汕大地上代代相傳。廣東攝影之旅汕頭小公園海濱景點玩法
在小公園的某個角落,有一家小小的書店。書店里擺滿了各種書籍,其中不乏關于潮汕文化、汕頭歷史的書籍。走進這家書店,仿佛進入了一個知識的寶庫。在這里,你可以靜靜地坐下來,閱讀一本關于小公園的書籍,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書店的老板也是一個熱愛小公園的人,他會熱情地向顧客推薦相關的書籍,與大家分享自己對小公園的熱愛。小公園的一些騎樓建筑,其內部結構保存完好。走進這些建筑,你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等裝飾。木雕工藝精湛,圖案栩栩如生;石雕線條流暢,造型古樸大氣;灰塑色彩鮮艷,形象逼真。這些裝飾不僅展現了潮汕傳統工藝的高超水平,也為騎樓建筑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氛圍。廣東攝影之旅汕頭小公園海濱景點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