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醫金針療法中,穴位火灸后再進行穿刺,是一種特殊的診斷和調理方法,可探明穴位中是否有膿包。火灸能夠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當穴位中有膿包時,火灸后局部會出現與正常情況不同的反應,如疼痛加劇等。通過這些反應,醫師可以判斷穴位中是否存在膿包以及膿包的大小、位置等情況。如果確定有膿包,再進行金針穿刺,能夠準確地將膿液引出,達到調理的目的。這種先火灸后穿刺的方法,將診斷與調理相結合,既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又增強了調理的針對性,體現了藏醫在臨床實踐中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調理技巧。施術時,艾絨燃燒溫熱刺激、腧穴特異功效和金針特殊作用相結合。青海按需求金針活動
藏醫金針療法操作簡便,憑借明顯療效,深受歷代醫家重視。與一些復雜的調理方法相比,藏醫金針療法不需要昂貴的醫療設備和復雜的操作流程,只需醫師掌握準確的穴位定位和針刺手法,即可進行調理。醫師通過簡單的金針針刺操作,就能對多種疾病產生明顯的調理效果。無論是常見的頭部不舒服、關節疼痛等病癥,還是一些較為復雜的內科疾病,金針療法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這種簡便易行且療效明顯的特點,使得金針療法在藏醫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歷代藏醫醫家都將其視為重要的調理手段,不斷對其進行研究和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代代相傳,使其在藏醫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為保障人民的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青海國內金針產業鏈金針療法具有調和氣血、調理白脈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寒金針在藏醫金針療法中也有 3 種類型,刀針不加熱穿刺可用于調理腎性水腫等病癥。腎性水腫是由于腎臟功能受損,導致水液代謝失常,體內水濕泛濫,出現眼瞼、下肢等部位的水腫。寒金針不加熱穿刺,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能夠調節腎臟的功能,促進水液的排泄,從而減輕水腫癥狀。在藏醫理論中,這種調理方法主要是通過調節人體的氣血和臟腑功能,恢復腎臟的正常氣化作用,使水液代謝恢復平衡。在操作過程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水腫程度、體質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穴位和針刺手法,以達到比較好的調理效果,體現了藏醫在調理腎臟疾病方面的獨特思路和方法。
藏醫經典《四部醫典》作為藏醫藥學的奠基之作,中專設一章對金針穿刺療法進行詳盡論述。這一章節從金針療法的理論基礎入手,深入闡述了其與藏醫基礎理論中三因學說(隆、赤巴、培根)的關系,解釋了金針療法調理疾病的原理。同時,詳細介紹了金針的制作材料、規格、形狀,以及不同類型金針的適用病癥。在操作方法上,對穴位的定位、穿刺的角度、深度、手法等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述,并強調了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禁忌癥。這一系統的論述,為后世藏醫學習和應用金針穿刺療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使這一古老的療法得以在科學、規范的道路上不斷傳承與發展。寒金針療法里,刀針不加熱穿刺,主治腎性水腫等。
艾絨燃完后在穴位抹上鹽酥油,慢慢取下金針,操作講究細致。當艾絨完全燃燒完畢,標志著溫金針調理的一個階段結束。此時,醫師會在針刺的穴位上均勻地抹上一層鹽酥油。鹽酥油在藏醫中具有滋潤皮膚、保護創口、促進愈合的作用,能夠減輕針刺部位的不適感,預防感染,加速傷口的恢復。在抹鹽酥油的過程中,醫師動作輕柔,確保每一處穴位都能得到充分的涂抹。然后,醫師會小心翼翼地慢慢取下金針,這個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和技巧,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金針折斷或對穴位造成不好。藏醫稱金針療法為扎德色咔,作為 18 種外治法之一,溫和而有效。國產金針配方
正常使用金針手術時,病人會有疼痛、酸麻等感覺。青海按需求金針活動
針灸完成后,頭頂傷口出現輕微出血及流膿,屬正常治后反應。在藏醫金針療法中,這種現象是調理過程中身體排出病邪的一種表現。當金針刺入穴位并進行相應的操作后,身體內部積聚的病邪,如瘀血、熱毒等,會隨著針刺造成的微小創口排出體外。輕微出血是由于針刺刺激了局部的血管,使得一些瘀血得以排出;而流膿則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熱毒或其他有害分泌物通過創口流出。藏醫認為,這些反應是身體自我調節和恢復的過程,只要出血量和流膿量在正常范圍內,且患者沒有出現劇烈疼痛、發熱等異常癥狀,就無需過度擔憂。醫師會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指導,如保持傷口清潔,避免***等。隨著身體的恢復,這些癥狀會逐漸減輕直至消失,標志著調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身體正在逐步恢復健康。青海按需求金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