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燃煤發電仍是主力?日報中燃煤發電量占比64%(9.96億度/15.49億度),原因有三:1.穩定性:煤電可控性強,能24小時穩定供電,而新能源“看天吃飯”。2.成本慣性:雖然煤電環保成本高,但現有電廠已建成,邊際成本(多發一度電的成本)低于新建燃氣機組。3.調節能力:煤電機組可通過增減出力快速響應需求變化(如圖4中燃煤價格隨負荷波動)。但長期看,煤電占比會下降(政策要求減碳),新能源和儲能將逐步替代。日報中燃氣均價393.3厘/度(比煤電高13.5%),說明“減煤增氣”正在推進,但成本仍是挑戰。售電還提高了電力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市場行情,進行更加理性的決策。東莞工業售電詢價
廣東已在廣州、深圳試點虛擬電廠,聚合工商業用戶空調、儲能、充電樁等靈活性資源參與需求響應。預計2025年虛擬電廠調節能力將超1gw,降低尖峰負荷壓力。工業園區、商業樓宇加速部署“光伏+儲能+充電”一體化項目,用戶從單純購電轉向“自發自用+余電交易”。預計到2025年,廣東分布式能源交易規模將突破50億千瓦時。廣東規劃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32%,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是重點。截至2023年,廣東海上風電并網容量超7gw,2025年目標達18gw;分布式光伏裝機預計從2023年的12gw增至2025年的20gw。售電公司可通過聚合分布式儲能資源參與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獲取額外收益。梅州大用戶售電代理電力零售企業則是專門從電力生產企業購買電力,并將其以一定的利潤再銷售給用戶。
廣深售電創新推出 “售電團購” 模式,聚合中小企業用電需求,增強市場議價能力。中小微企業因用電量小,單獨參與市場化交易往往成本高、議價弱,而團購模式將數十家企業電量整合后,可與發電企業簽訂更優惠的批發合同。廣東某產業園區 20 家小微企業通過團購,平均電價降低 0.06 元 / 度,年合計節省電費超 80 萬元。公司還為團購用戶配套節能咨詢服務,如推薦更換 LED 燈具、優化電機運行等,進一步降低能耗,讓中小企業也能享受到售電紅利。
電工基本原理基本電學概念:電壓、電流、電阻、功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能量、頻率(工頻50/60Hz)。直流電與交流電。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交流電路基礎:正弦交流電的三要素(幅值、頻率、初相位)。阻抗、感抗、容抗。功率因數概念及其重要性(影響線路損耗和設備利用率)。三相系統:三相交流電的產生、優點(傳輸效率高、電機運行平穩)。星形連接、三角形連接。相電壓、線電壓、相電流、線電流的關系。三相功率計算。廣深售電緊跟雙碳目標,為您定制綠電低碳方案。
直購電模式在能源領域的發展前景廣闊。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綠色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將能夠參與直購電市場交易。這將有助于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用,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同時,直購電模式的推廣也有助于提高電力采購的透明度,使得企業能夠更清晰地了解電力的來源和成本,從而更好地制定用電預算和規劃。直購電模式的實施,對電力市場的競爭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直購電模式下,電力生產商和電力用戶可以直接進行交易,繞過傳統的中間商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場效率。同時,直購電模式的推廣也有助于促進電力市場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發展,使得不同類型的電力用戶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更加適合的電力產品和服務。這將有助于推動電力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競爭,促進電力行業的健康發展。發電企業(比如煤電廠、風電站)把電拿到市場上賣,用電側(比如售電公司、工廠)來買電。廣東售電項目
日報的“市場管理情況”可以理解為“當天有哪些人參與了交易”。東莞工業售電詢價
售電是電力市場化中引入的中間環節,指售電公司作為中間商從發電企業批量采購電力,再以市場化價格售予終端用戶,通過差價盈利。這一機制打破了傳統電網統購統銷的壟斷模式,引入市場競爭以降低電價、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為用戶提供多樣化選擇。用電企業需根據自身用電規模和政策要求選擇直接交易或代理購電,通過市場化機制優化用電成本與能源結構。不同省份的具體規則略有差異,企業可結合地方交易指引(如廣東、浙江、海南的方案)靈活制定參與策略。東莞工業售電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