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多見于瘦高體型青年(尤其是男性),常因肺大皰破裂引發。軟性導引套管在此類患者中可避免傳統手術的創傷,減少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案例背景:一名19歲男性大學生,因劇烈運動后突發左側胸痛、呼吸困難就診,胸部CT顯示左側氣胸(肺壓縮約60%),無基礎肺部疾病。診療過程:采用8F軟性導引套管(帶親水涂層),經超聲定位后于左鎖骨中線第2肋間穿刺置入,連接閉式引流瓶。術中無出血,患者疼痛輕微(VAS評分2分)。診療效果:24小時后復查胸片,肺復張至90%;48小時后引流液無氣泡溢出,拔除套管,只留針眼大小創口。術后1周恢復正常活動,隨訪1年無復發。優勢體現:避免了傳統16F粗管的切開創傷,患者術后無需住院,不影響學業,且復發風險低。內壁特氟龍涂層減阻 60%,器械進出無阻。柔性貼合胸腔弧度,兼顧安全與效率的理想之選。國產戳卡的作用
一位患者因胸腔積液入住醫院,經過常規胸腔積液送檢,未能檢測出明確病因。醫生決定為其實施內科胸腔鏡準確診療。在手術中,醫生先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然后切開一個只有 1.5 厘米的皮膚小切口,將一次性內鏡用軟性導引套管置入。沿著套管,可彎曲電子支氣管鏡代替胸腔鏡進入患者胸腔。醫生通過它依次觀察壁層胸膜及臟層胸膜,發現壁層胸膜充血明顯,還有較多粟粒樣小結節以及黃白色類似干酪樣壞死組織。隨后,醫生用活檢鉗鉗取胸膜組織,并抽吸胸腔積液送檢。手術結束后,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借助軟性導引套管,醫生順利完成操作,為后續明確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關鍵依據。國產戳卡的作用打破 “柔性即易損” 偏見,強韌內核 + 精密工藝。
做胸腔鏡手術時,醫生會用到一個特殊的 “軟管向導”—— 軟性導引套管,它的使用過程藏著不少巧思。先在胸壁開個小切口,醫生會像穿針線一樣,把套管輕輕送進胸腔。它不像硬管那樣 “直來直去”,而是能順著肺葉、血管的間隙慢慢 “拐”,醫生通過屏幕看著它的位置,隨時調整角度。到位后,套管就像搭起一座 “安全通道”,手術器械從管中間穿過去,既能準確摸到病灶,又不會碰傷旁邊的神經和血管。用完后,再順著原路輕輕退出,全程幾乎不拉扯組織。這種 “柔性操作” 讓手術更穩妥,尤其適合胸腔空間小的孩子,或是有粘連的復雜情況,術后恢復也快得多。
兒童胸腔容積小、胸壁薄,傳統粗管易導致過度損傷,軟性導引套管的細徑和柔韌性更適合兒童解剖特點。案例背景:一名5歲男童,因肺炎并發左側氣胸(肺壓縮30%),體重只有18kg,胸壁厚度約1cm。診療過程:采用5F超細軟性導引套管(直徑約1.6mm),在超聲實時引導下經左腋前線第3肋間穿刺,置入后連接低負壓引流(-10cmH?O)。診療效果:24小時后肺完全復張,拔管后創口無需縫合,只用無菌敷料覆蓋;患兒未訴疼痛,術后2天出院,無并發癥。優勢體現:5F套管的細徑(約1.6mm)避免了對兒童胸壁和肺組織的過度損傷,超聲引導進一步提升了安全性,符合兒科“小創傷”原則。人體工學弧度設計,久用不變形。承重測試超行業 30%,質量讓操作更省力。
胸腔鏡軟性導引套管術式臨床應用案例:案例1:高齡患者復雜肺葉切除78歲男性患者因右上肺腺*需行肺葉切除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胸膜粘連。術中采用軟性導引套管,沿肋間隙柔性穿梭于粘連間隙,準確引導超聲刀分離胸膜粘連帶,避開肺門區密集血管。因套管可隨操作角度靈活彎曲,減少對肺組織的牽拉,術中出血量只有80ml,術后48小時拔除胸管,7天順利出院。案例2:兒童縱隔囊腫摘除5歲患兒縱隔內有3cm×2cm囊性腫物,緊鄰上腔靜脈。術中利用軟性套管的細徑(5mm)及柔韌性,經劍突下小切口探入縱隔間隙,在腔鏡直視下隨解剖弧度調整方向,準確引導抓鉗和電鉤分離囊腫,避免損傷鄰近大血管。術后患兒無并發癥,3天即恢復正常活動。 胸腔鏡軟性導引套管,適配復雜腔隙,準確導入器械。減少組織損傷,提升操作靈活性,助力微創術順利實施。國產戳卡的作用
適配多品牌腔鏡器械,公差控制在 0.05mm 內。兼容與準確并存,質量體現在適配毫厘間。國產戳卡的作用
案例一:自發性氣胸的微創引流背景:一名22歲男性因劇烈咳嗽后突發左側胸痛、呼吸困難,胸片顯示肺壓縮約60%,診斷為自發性氣胸。患者體型瘦高,存在肺大皰基礎病變,傳統粗管引流可能加重肺損傷。治療過程:準確置管:在超聲定位下選擇腋前線第4肋間為穿刺點,局部麻醉后切開3mm小口,將外徑4mm的軟性導引套管沿導絲緩慢旋轉置入胸腔。套管前端的柔性材質順利避開肺表面粘連,準確抵達氣體聚集區14。高效引流:套管連接帶單向閥的便攜引流裝置,患者可自由活動。術后24小時胸片顯示肺復張至90%,48小時后拔除套管,切口無需縫合,只有用創可貼覆蓋。優勢體現:與傳統28F硅膠管相比,軟性套管創傷減少80%,患者疼痛評分從VAS7分降至2分,住院時間縮短3天,且未出現皮下氣腫或傳染等并發癥。國產戳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