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能效還是經濟角度出發,動態冰蓄冷技術均有優于傳統冰球、盤管式冰蓄冷的明顯優勢。盤管式蓄冰系統,原理:利用設于蓄冰槽內的盤管(浸在水中),將設于盤管外的水相變成冰。盤管和主機間循環的介質為低溫載冷劑,盤管外所結的冰沿著圓管逐漸加厚,較終達到設計值為止;釋冷時,通過盤管內與板換間循環的載冷劑(二次側為空調末端),將冷量釋放到空調末端,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蓄冷、釋冷的過程,有內融冰與外融冰兩種系統。因技術較為成熟,在目前廣泛應用于冰蓄冷系統項目中。冰漿管道采用納米涂層,流動阻力降低30%,泵耗減少25%。專業動態冰蓄冷供應商
動態冰蓄冷技術的應用場景非常普遍。其較明顯的應用是商業建筑中的空調制冷系統。在炎熱的夏季,空調冷負荷劇增,這時候,傳統的制冷方式容易導致電力消耗的激增。而通過應用動態冰蓄冷技術,建筑物可在夜間蓄冷、白天釋放冷量,從而實現電力需求的平衡和優化。此外,這項技術也被普遍應用于大型商場、醫院、數據中心等場所,幫助它們有效管理室內溫度,提高舒適度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動態冰蓄冷技術還可用于工業冷卻和冷鏈物流。很多工業生產過程需要嚴格的溫度控制,而動態冰蓄冷可以為這些高敏感度的工藝提供穩定的冷源。湖北冰晶式動態冰蓄冷適用范圍冰蓄冷罐體保溫層采用真空絕熱板,24小時冷損<2%。
系統特點,與靜態蓄冰系統比較,具有下列優點:無乙二醇循環系統,系統簡單,可靠性高。采用制冷劑直接蒸發制冰,制冰效率高,制冰速度快。循環水與冰直接接觸式融冰,融冰效率高,取冷速度快。制冰時在蒸發板上形成片狀冰,結冰過程可見,蓄冰槽中冰量也可見。融冰特性較好,在融冰初期和終期均可保持恒定的出水溫度。可實現蓄冷槽和蓄熱槽共用,系統簡單,機房面積省,系統初投資省。由于機組蓄冰效率高,系統運行費用與其它蓄冰形式相比較低。由于系統簡單,蓄冰與儲冰裝置分離,維護簡單,蓄冰裝置使用壽命長,無需更換,維護費用低。無償制 45 ℃-65℃生活熱水,滿足建筑物采暖需要。
雖然動態冰蓄冷技術具備諸多優勢,但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一定的挑戰。例如,相關設備的初始投資費用相對較高,許多用戶對此可能存在顧慮。此外,蓄冷系統的設計與安裝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確保其能夠與現有的空調系統有效集成。因此,市場對于動態冰蓄冷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以及技術的成熟度,對其未來的發展和普及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上述挑戰,行業內已開始逐步優化技術方案,引入智能控制系統和物聯網(IoT)技術,不斷增強動態冰蓄冷系統的穩定性與易用性。區域能源站配置10萬m3冰蓄冷,供冷覆蓋半徑達5km。
動態冰蓄冷系統主要由制冷機組、蓄冰設備、循環水泵、換熱器以及控制系統等部分組成,這些組件相互配合,形成一個閉環的工作體系。制冷機組是冷量的產生源頭,通常采用螺桿式、離心式等類型的制冷壓縮機,通過制冷劑的循環相變(蒸發吸熱、冷凝放熱)產生低溫冷量。蓄冰設備則是儲存冷量的主要場所,其內部結構設計需滿足冰在流動狀態下生成和儲存的需求,常見的有管式、板式、流化床式等形式,不同的結構對冰的形態和流動特性有著直接影響。循環水泵負責驅動載冷劑在系統內循環流動,確保冷量能夠在制冷機組、蓄冰設備和末端用戶之間高效傳遞。換熱器則用于實現不同介質之間的熱量交換,例如將制冷機組產生的冷量傳遞給載冷劑,或將蓄冰設備中儲存的冷量傳遞給末端空調系統的循環水。控制系統則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系統內的溫度、流量、壓力等參數,根據預設的運行策略自動調節各設備的運行狀態,保證整個系統穩定、高效地工作。?冰漿直接送風技術,空氣處理機組尺寸縮小40%,節省建筑空間。湖北冰晶式動態冰蓄冷適用范圍
冰蓄冷系統減少高峰需求收費35%,優化企業用電成本。專業動態冰蓄冷供應商
儲能密度是評價蓄冷系統的重要指標,在這方面兩種技術各有特點。動態冰蓄冷由于采用冰漿形式,實際儲槽中的冰水混合物并非完全固態,因此單位體積儲冷量略低于理論較大值,但仍明顯高于水蓄冷系統。靜態冰蓄冷可以達到更高的體積儲冷率,特別是冰球式系統,其封裝結構可以使儲槽內大部分空間被相變材料占據。不過,靜態系統在融冰過程中往往難以完全利用所有儲存的冷量,存在一定的"死冰"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高儲能密度的優勢。實際工程中,兩種系統在有效儲冷量方面的差距并不如理論計算那么明顯。專業動態冰蓄冷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