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NEOM項目近日建成了全球更大規模的“光伏-空氣水”聯產系統,這一系統的創新設計不僅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也有效解決了沙漠地區的水資源匱乏問題。該系統通過雙面光伏組件,每天可發電2.4GWh,為整個取水裝置提供充足的能量。吸附式取水裝置將這些電能轉化為淡水生產力,每日能夠提供約10萬噸淡水...
曼恩能源方案公司近日發布了12G95ME-LGIP氨燃料主機,這款發動機具備87MW的強大功率,NOx排放量為國際海事組織(IMO)限值的三分之一,標志著氨燃料技術在海事行業中的突破性進展。此款發動機的推出,成功解決了氨燃料在海事應用中的多個技術難題,特別是在燃點和排放控制方面。 氨作為...
冰島Thor數據中心利用地下350℃的地熱資源,開啟了綠色低碳運營的新模式。該數據中心通過接入高溫地熱井,利用吸收式制冷系統,有效降低了能耗,使得電源使用效率(PUE)降至0.98。這一數值表明,數據中心在能效管理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冷卻系統對整體能源消耗的影響得到了明顯控制。 吸收式制...
中國建科集團近日在北京副中心完成了鈣鈦礦光伏幕墻的部署,面積達到12,000平方米。這一創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建筑物不僅具備了美觀的外觀,還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該鈣鈦礦光伏幕墻在透光率達到65%的情況下,日發電量超過18MWh,為建筑提供了持續的綠色能源支持。 為了適應復雜的氣候條件,...
日本川崎重工近日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條液態氫運輸船“SUISO FRONTIER”號的航行。這艘船從澳大利亞出發,經過長途航行,成功將液態氫運輸至神戶,標志著液態氫運輸技術的一項突破。采用深冷技術,液態氫的溫度降至-253℃,使得1.25萬立方米的氫氣能夠在不損失的情況下安全運輸。這項技術為全球氫氣...
法國Lhyfe公司推出的氫能自行車租賃項目正逐步擴大,已經在歐洲覆蓋多個城市。該項目投放了5000輛固態儲氫自行車,每輛車配備了3kg的儲氫罐,能夠實現550公里的續航。這一續航能力使得用戶在日常出行中無需擔心頻繁充電,尤其適合長時間的城市騎行或短途旅行。此外,換氫時間需90秒,提高了使用的便捷...
中國地質大學在共和盆地的技術突破,成功實現了人工造儲的干熱巖取熱新進展。通過在3700米深井處進行人工儲層改造,巖體裂隙率提高至15%,極大提升了地熱資源的利用效率。在這一深度下,單井的穩態取熱功率達到8MW,為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通過這一突破,干熱巖取熱技術走出了過去在巖體裂隙...
寧德時代與順豐的合作標志著固態電池重卡進入了商業化運營階段。首批交付的50輛固態電池重卡具有突破性的續航能力,滿載49噸的情況下,續航里程可達到800公里,同時在充電12分鐘后能夠補充400公里的續航。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在物流運輸中提升了效率,還明顯減少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為重卡行業帶來了可持續...
寧夏“光伏草方格”技術在阿聯酋的成功落地,標志著沙漠地區治沙與綠色能源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取得了重要進展。該技術通過在沙漠中布設雙面組件陣列,成功降低了地表風速37%,有效減緩了沙塵暴的侵襲。與此同時,灌木的成活率提升至91%,為沙漠植被恢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項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治理了沙漠化問題...
中石化與空客的合作,成功完成了二氧化碳制航空燃料的試飛,標志著航空領域能源革新的一大步。通過采用費托合成工藝,合作方將工業尾氣轉化為航空燃料,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廢氣排放問題,還為航空燃料的可持續生產開辟了新路徑。這項技術的應用使得二氧化碳得到了有效回收并轉化為航油,實現了能源的循環利用,對推動環...
肯尼亞紅湖光儲柴微電網的啟用標志著非洲能源領域的一項突破性進展。該項目配備了52MWh的鐵鉻液流電池和40MW的光伏發電系統,旨在為周邊20萬人的日常用電提供可靠保障。該系統通過太陽能白天的儲能盈余,滿足夜間的用電需求,有效解決了傳統電網無法覆蓋偏遠地區的問題。該項目不僅提升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
格林美公司通過研發等離子體活化再生技術,成功突破了鋰電池回收中的多項瓶頸。該技術在處理退役電池時,能夠以98.2%的直收率高效提取電池正極材料,同時實現了容量恢復至初始的99%。這一技術突破,標志著鋰電池回收領域的重要進步,為電池再生產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傳統的鋰電池回收方式往往存在材料提取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