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洼地蓄能發電,廢棄礦區年創收千萬
山西大同地區正在利用煤礦塌陷區進行創新性能源利用,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通過自然形成的洼地,項目利用上下水庫之間的高度落差(約280米),將原本廢棄的礦區轉化為一個高效的能源生產基地。這一項目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效益,也有效利用了廢棄礦區的地理條件,促進了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采用了先進的防滲膜和注漿技術,成功解決了地質隱患問題,確保了蓄水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通過這些技術手段,項目克服了礦區地質條件的挑戰,為抽水蓄能電站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該電站目前安裝了120MW的機組,年發電量可達到1.8億度,為當地的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此外,項目還獲得了礦山修復補貼,占總投資的35%。這一補貼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同時也體現了對環境修復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鼓勵和扶持。隨著電站的建成投產,年收益已超過6000萬元,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也促進了礦區的經濟再生。
目前,全國范圍內適宜改造的礦區超過150處,其中很多廢棄礦區都具備開發潛力。根據計劃,至2028年,整個項目的裝機容量將達到3GW。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將進一步擴大抽水蓄能電站的規模,也將推動更多廢棄礦區的改造和利用,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能源優勢的項目。
這一創新項目不僅為能源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廢棄礦區的生態修復提供了新的路徑。通過將廢棄礦區轉變為能源生產基地,項目充分利用了閑置資源,不僅為當地創造了經濟價值,也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隨著更多類似項目的推進,未來礦區的生態恢復和能源利用將形成良性循環,助力中國乃至全球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