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驅動贛州企業互聯網營銷升級
市場預算花了大半,咨詢電話卻寥寥無幾,連潛在客戶的真實需求都摸不清;斥資百萬投下的廣告,曝光人群與目標客群偏差近七成,錢像打了水漂;團隊熬了數周做的營銷方案,執行起來才發現早已落后于市場變化……這些不是偶然的失誤,而是傳統營銷正在集體面臨的困境。靠經驗拍板的戰略、滯后的市場調研、零散的數據碎片、低效的人力堆砌,讓很多企業陷入 “越努力越被動” 的怪圈。
當消費者的注意力被算法精確分配,當同行用AI 一天完成數萬次精確觸達、一小時拆解上百個競品策略時,那些還在沿用老辦法的企業,正在被時代悄悄甩開。傳統營銷的 “老地圖”,早已找不到數智化時代的新出路。一、傳統營銷的五大痛點:越努力,越被動痛點1:戰略靠 “拍腦袋”,客戶像 “抓瞎”我覺得可行”“同行投我們也投” 是很多企業的決策日常。傳統營銷依賴滯后調研和個人經驗,如同蒙眼打靶。某連鎖餐飲斥資 200 萬投電梯廣告,因老板認定目標客群是白領,結果 70% 曝光觸達退休人群,資源持續浪費。痛點2:新媒體成 “雞肋”,做與不做都尷尬不做新媒體,同行在短視頻賣爆;做新媒體,養3 人團隊年投 40 萬可能粉絲不破萬;內容生產更棘手,人工寫腳本 2 天,出來后熱點已過。某服裝企業花 5 萬做新媒體推廣,終轉化只 800 元。痛點3:數據是 “孤島”,決策靠 “猜”用戶數據散落在各平臺,沒人清楚其從看廣告到下單的完整路徑。傳統分析只看Excel 里的銷售額、訪客數,難知轉化率下降、渠道客戶價值等原因。某建材企業因未發現抖音客戶成交周期比百度短 50%,半年多花 80 萬。痛點4:人力堆不出效率,轉化全看 “運氣”打電話拓客,日打200 個 90% 被掛;客戶跟進因銷售離職丟失資料;3 人盯 5 個平臺投放易漏發信息。某教育機構 50 人銷售團隊,實際溝通時間不足 30%,客戶因跟進慢選了競品。痛點5:私域運營粗放,客戶價值難挖掘企業辛苦把客戶加進微信,卻只機械發廣告,導致客戶屏蔽或刪除。缺乏分層運營,無法按購買頻次、消費金額提供差異化服務,復購和轉介紹難激發。某美妝電商5 萬私域用戶,因無差別推送,月復購率只 2%。
未來已來:AI 營銷的 4 個必然趨勢戰略“動態化”:AI 實時監測市場,像導航實時規劃路線,如競品降價,立刻建議 “限時贈品” 應對。內容“人格化”:AI 生成內容模仿品牌 “語氣”,還能依用戶情緒調整溝通方式。中小企“平權化”:中小企業用AI 工具實現大企業才能負擔的精確營銷,成本降 80%,如同電商讓小商家觸達全國客戶。渠道“協同化”:AI 能打破各營銷渠道間的壁壘,實現跨渠道的協同運作。通過對不同渠道的用戶數據、營銷效果等進行整合分析,AI 可以制定出統一且高效的營銷方案,讓各渠道相互配合、優勢互補。例如,當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瀏覽了某產品后,AI 可自動在其瀏覽的電商平臺推送相關優惠,形成營銷閉環,提升整體營銷效果。
從智能內容生成到全域流量運營,珍島集團正以AI與大數據為雙翼,重塑企業增長路徑。2024年香港主板的上市(02556.HK)標志其進入新階段,未來將繼續深化“營銷力賦能”,助力全球企業擁抱數智化浪潮。別等被淘汰,才想起擁抱AIAI 將 “猜” 變 “算”、“人力堆” 變 “算法跑”、“經驗” 變 “數據”,拒絕改變的企業會更被動。問題不是“要不要用 AI”,而是 “怎么用對AI”。